6個年頭,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
但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的這1600余個日日夜夜,習近平同志不僅給浙江人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更為他如今領航定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實踐、積累了經驗。這一段時間將永載史冊。
我已經退休多年,可合上《干在實處 勇立潮頭——習近平浙江足跡》的書卷,那些在習近平同志領導下工作的日子,仿佛又回到眼前。往事歷歷,最是情懷動人心。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為民情懷。
習近平同志對人民飽含深情,心中始終裝著百姓。在浙江工作期間的每次調研,只要時間允許,他都要與基層群眾見面、座談。
在酷暑的建設工地,他囑咐炊事班要多為民工提供清熱解暑的食品、飲料;在隆冬的千米深井,他與煤礦工人交流合影;在偏遠山村的老年公寓,他關心老人們的日常生活,親自下廚為大家炒菜;他還明確指示,每年省委新春團拜會,一定要安排省殘疾人聯合會藝術團的節目……
正是因為他的心里始終裝著百姓,這一句句家常,一個個舉動,總會感動在場的每個人。而這份由衷而發的感情,往往會在突發事件中展露得更為真切動人。
2003年4月,杭州出現“非典”首例確診病人。習近平同志認真聽取專家們的建議后當機立斷,在全國率先采取了一系列全面嚴防嚴控措施。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可事實證明,他反復強調、親自部署的這些措施十分必要、非常及時。最終,在抗擊“非典”這場硬仗中,在全國創造了科學防控的樣板。最為難得的是,在這場公共危機里,他見微知著,舉一反三,下決心大力推進“衛生強省”“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等事關浙江長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習近平同志的定力就在于:人民利益始終高于一切。
“埋頭苦干而不急功近利”的文化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寶貴財富。
2006年9月27日,習近平同志滿懷深情地對浙江大學廣大師生講道:
浙江的發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取決于很多因素,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因素,確切地說是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浙江文化是引領和推動浙江發展的最深層次原因,這也是我到浙江工作后體會特別深的一點。
對浙江的人文歷史,習近平同志一直念茲在茲——
傳承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良渚遺址保護工作,親自擔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導委員會主任。
提煉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習近平同志提出并詮釋了“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推進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同志總結提煉“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明確提出,要與時俱進地培育和弘揚浙江精神。
平時,習近平同志告誡我們,文化建設是一項不容易出“政績”的基礎工程,文化工作是一項相對務“虛”的工作。文化建設需要的是埋頭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磚一瓦的積累和一代一代的傳承,而不是立竿見影和轟動效應。
2005年7月,我向習近平同志報告了編纂、出版兩岸故宮博物院宋畫藏品等建議,馬上得到他的明確支持。此后整整17年,他一以貫之地關心“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的進展,多次及時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
今年,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展覽先后在浙江美術館與嘉興美術館成功開展,之后還將到北京和全國各地巡展。“大系”是迄今為止全世界同類出版物中藏品收錄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制質量最精、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集成。這個項目凝聚了習近平同志的大量心血,充分展示了他對浙江文化建設的全情支持,更體現出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情懷。
學生們參觀“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嘉興特展萬畫墻部分。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務實情懷。
習近平同志一到浙江就強調:要問計于民、問計于基層。
在剛到浙江短短兩個多月里,他到市、縣(市、區)和省直部門調研的時間超過50%,幾乎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有時甚至在16個小時以上。
在他的帶領下,浙江省委、省政府領導帶頭開展調查研究,每年初都根據省委年度工作要點和領導分工確定重點調研課題。2003年至2006年,省委常委和副省長主持并完成的重點調研課題就有86項,其成果轉化為100多個政策性文件和有關工作部署。“八八戰略”正是調查研究的產物。
十多年來,歷屆浙江省委把“八八戰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遵循。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又明確提出“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高質量發展中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的奮斗目標。我們堅信,在省委正確領導下,浙江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作者張曦,省委原常委、原秘書長,浙江大學黨委原書記,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 )
6個年頭,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
但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的這1600余個日日夜夜,習近平同志不僅給浙江人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更為他如今領航定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實踐、積累了經驗。這一段時間將永載史冊。
我已經退休多年,可合上《干在實處 勇立潮頭——習近平浙江足跡》的書卷,那些在習近平同志領導下工作的日子,仿佛又回到眼前。往事歷歷,最是情懷動人心。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為民情懷。
習近平同志對人民飽含深情,心中始終裝著百姓。在浙江工作期間的每次調研,只要時間允許,他都要與基層群眾見面、座談。
在酷暑的建設工地,他囑咐炊事班要多為民工提供清熱解暑的食品、飲料;在隆冬的千米深井,他與煤礦工人交流合影;在偏遠山村的老年公寓,他關心老人們的日常生活,親自下廚為大家炒菜;他還明確指示,每年省委新春團拜會,一定要安排省殘疾人聯合會藝術團的節目……
正是因為他的心里始終裝著百姓,這一句句家常,一個個舉動,總會感動在場的每個人。而這份由衷而發的感情,往往會在突發事件中展露得更為真切動人。
2003年4月,杭州出現“非典”首例確診病人。習近平同志認真聽取專家們的建議后當機立斷,在全國率先采取了一系列全面嚴防嚴控措施。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可事實證明,他反復強調、親自部署的這些措施十分必要、非常及時。最終,在抗擊“非典”這場硬仗中,在全國創造了科學防控的樣板。最為難得的是,在這場公共危機里,他見微知著,舉一反三,下決心大力推進“衛生強省”“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等事關浙江長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習近平同志的定力就在于:人民利益始終高于一切。
“埋頭苦干而不急功近利”的文化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寶貴財富。
2006年9月27日,習近平同志滿懷深情地對浙江大學廣大師生講道:
浙江的發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取決于很多因素,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因素,確切地說是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浙江文化是引領和推動浙江發展的最深層次原因,這也是我到浙江工作后體會特別深的一點。
對浙江的人文歷史,習近平同志一直念茲在茲——
傳承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良渚遺址保護工作,親自擔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導委員會主任。
提煉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習近平同志提出并詮釋了“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推進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同志總結提煉“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明確提出,要與時俱進地培育和弘揚浙江精神。
平時,習近平同志告誡我們,文化建設是一項不容易出“政績”的基礎工程,文化工作是一項相對務“虛”的工作。文化建設需要的是埋頭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磚一瓦的積累和一代一代的傳承,而不是立竿見影和轟動效應。
2005年7月,我向習近平同志報告了編纂、出版兩岸故宮博物院宋畫藏品等建議,馬上得到他的明確支持。此后整整17年,他一以貫之地關心“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的進展,多次及時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
今年,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展覽先后在浙江美術館與嘉興美術館成功開展,之后還將到北京和全國各地巡展。“大系”是迄今為止全世界同類出版物中藏品收錄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制質量最精、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集成。這個項目凝聚了習近平同志的大量心血,充分展示了他對浙江文化建設的全情支持,更體現出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情懷。
學生們參觀“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嘉興特展萬畫墻部分。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務實情懷。
習近平同志一到浙江就強調:要問計于民、問計于基層。
在剛到浙江短短兩個多月里,他到市、縣(市、區)和省直部門調研的時間超過50%,幾乎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有時甚至在16個小時以上。
在他的帶領下,浙江省委、省政府領導帶頭開展調查研究,每年初都根據省委年度工作要點和領導分工確定重點調研課題。2003年至2006年,省委常委和副省長主持并完成的重點調研課題就有86項,其成果轉化為100多個政策性文件和有關工作部署。“八八戰略”正是調查研究的產物。
十多年來,歷屆浙江省委把“八八戰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遵循。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又明確提出“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高質量發展中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的奮斗目標。我們堅信,在省委正確領導下,浙江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作者張曦,省委原常委、原秘書長,浙江大學黨委原書記,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 )